Saturday, September 01, 2012

市府補助申請感想

前兩天去了台北市政府對我們申請的「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劃」做報告,頗有感觸。雖說是十分感謝委員最後的支持,及承辦單位極力想協助我們的心,但還是感到許多挫折。

這個補助基本上就是:針對在台北市設立的公司,可提出 proposal 來申請研發相關的補助。政府最多可出到一半,最高到 300 萬的總經費。算是補助非貸款,所以不用還給政府。對小型公司來說,不無小補。先前也因這樣,所以合作的「意門科技」有去申請。

前陣子亦有朋友感興趣,想問我如何申請,過程如何。而我的建議,從那時到現在仍然是:可以的話盡量不要,過程相當辛苦,且可能要付出許多成本在行政事務上,有時多到讓你無暇專注在最核心的研發或經營上。

其實這個計劃立意良善,若執行妥當應可協助許多新創公司,度過最艱難的草創期。但問題在哪呢?負責計劃執行的人員其實都很 nice, 也很幫忙。而審查的委員,也盡心盡力的在把關,希望政府的錢沒亂花,而花的錢可產生效益。大家都在做該做的事,但感覺仍事倍功半。

若說最核心的問題,應該算是「制度設計不良」。

怎麼說呢?首先就是要提出申請,要先產生厚厚一本的申請書,光是產生,就可用到一個全職人力一兩個月 (我們是用了數月慢慢產生的)。這也是為何有專門的顧問公司會協助公司申請,且生意很好。審查過後,光是 copy 就要 7 (對那些樹真是過意不去),而後續的會計記錄、工作時數登記 (對軟體公司來說非常不適用)、研發記錄簿 (希望看到每天寫、且有研發人員、主管的簽名)... 厚厚一疊的 paperwork

審查過程中,我們很大的挫折是:委員根本無法了解我們在做什麼。當然這一部分和我們的報告能力不足,無法有效傳遞主要價值有關。不過有種感覺是,因是學術界背景,除了對產業現況不見得熟悉外 (但還是要盡責的給予批評和質疑),對創業過程的艱辛和困難處,也大概無相關經驗可感同深受的了解。因此可能會用對中大型公司的制度、營運規模、及產業契合度,來要求一個新創公司。

其實新創公司 (startup) 本身,就是還在摸索中的一個暫時性組織 (a startup is an organization formed to search for a repeatable and scalable business model”Steve Blank)。包括產品、營運模式、客戶,可能都還不明確,還在找出一條生路。可能也還沒生意上門,處在燒錢階段。此階段最重要的事,就是去嘗試、試誤、鎖定主要客群、了解他們需求,並解決他們的問題。因此,探索過程中的失誤、延遲、轉向,其實都在所難免。

但對在穩定公務體系的人來說,這種動態的改變可能很難去了解及體會。因此會有諸多質疑及不解。也會不了解為何太多的 paperwork, 審查點、查核、報告,其實不僅對進度沒有實質幫助、反而可能會害慘了 startup, 花費僅有的少數資源在非核心活動上。

這也很難去怪執行的人員,因為他們也是從自己的角度,盡己所能的做好該做的事。所以較有機會的是:雙方要多對彼此的 model (新創公司對公務體系, 及公務體系對新創公司) 有意願去了解、學習、改善、及調整。事情才有改善的可能。

希望未來十年後,我們會看到一個 much more start-up friendly 的環境。:)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