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October 21, 2012

熱情、能力、市場

這週開始時感到待做的事很多,但讀了篇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文章後,決定先撥出點時間回顧自己的現況。

那篇文章的大意是:很多時候做事所以「成功」,是因為專注於該事。但成功後,因得到新的資源及機會,導致做的事變多且雜。新的分散或不專,卻是導致事情接下來「失敗」之因。因此某方面來說,保持成功需要有心、刻意的去「做更少的事」(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)

我把自己待做之事,依輕重緩急排列後,也將這些事依「熱情」(Passion)、「能力」(Talent)、及「市場」(Market) 三個面項來歸類。令我驚訝的發現是,其實目前大部分待做之事,都是「市場」導向 (預計可獲得某種利益)。也許某些亦屬「有能力」做,但不少卻缺乏「熱情」。

該文章是引述 Jim Collins 先前關於「刺蝟效應」的研究,也就是能夠持續保持優異成效的人或公司,常是因為只從事於「熱情」「能力」「市場」三者交集之事:只專注做「同時」符合這三項的事。這要做到頗難,可能也要對不少機會說 No。不過若能做到,結果通常不錯。

這篇文章對想減化事情也有些具體的建議及技巧,包括:

  1. 用更嚴格的條件篩選: 不要僅問「這是否是個好機會?」而該問「我是否完完全全喜歡?」(do I absolutely love this?)
  2. 問「何為必要?(essential)」並把其餘刪除: 這邊的觀察是,不論做事或環境,常會越來越「混亂」(例如桌子不必刻意就會越來越亂)。因此,把待做的事設時限 (如某本想讀的書,想回的信)。若時限到還未做,就整個刪除 (表示其實並非那麼必要)。另外,在新增活動前,先刪除舊活動。也就是除非做某件事比現有的事更有價值,不然就不冒然開始。(印象中,這也是巴菲特管理行程的方法:若新增一個約會,就會把某個原定約會改期或刪除,避免過忙)
  3. 避免「擁有者效應」(the endowment effect):簡單說,我們常把已擁有的東西看得比實際價值更重要,因此會不想放手。要避免此問題,可換種方式來看:若你並不擁有這個東西 (也許是某個資源、機會、或職務),你願意花多少代價來取得它呢?若其實不願意付出太多代價,那就表示這東西其實可放下。

在分析自己的現況後,我決定對工作做些調整。和夥伴討論後也覺得簡化或許會更好。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實際結果如何,但感覺這是朝正確的方向多走一步。

其實讓我較有感觸的是,我們常有些決策,是因為以為可以帶來某種利益,而去追求或承擔。但卻忽略了這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歡或有熱情的事。給自己的理由常是:「因為現實如此」或「等我告一段落,再來做喜歡的事」。

不過常見的情況或許是:「有市 () () 情」的事做久了,自己的熱情也消失了。等到多年後再回首,發現除了得到其實已無太大意義的「利」外,一無所有。這是可惜的事,也是希望能持續警惕自己的事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