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November 11, 2012

馬拉松與創業


上週末去參加太魯閣馬拉松,不過因最近較少練習,一直擔心可能被載回來 (馬拉松有時間限制,主辦單位最後會用車,把跑不完的人「收集」回終點)。開跑後就思考起這次要怎樣才可完跑。根據個人經驗 ,完跑基本上有三要素:

  1. 保持節奏
    長跑是非常個人的運動。即便上萬名跑者一起參賽,也較像是和自己比賽而非競賽。除了前幾位「選手級」跑者,不用、也不該和其它人競爭。原因很簡單: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跑速。若為了競爭而加快,很可能因身體規律被打亂而無法持續的跑。

  1. 持續呼吸
    跑步主要就是要有能量和力氣,而呼吸是產生能量的主要方式。持續保持深呼吸,就像提供氧氣燒柴一樣,可持續產生能量。若沒有持續燒燃料,再好的引擎也無法保持運作。但持續的保持深呼吸其實需要某種專注及自我意識,並非容易的事。

  2. 平日練習
    不論當天狀況如何,或多認真的使用特定技巧。若缺乏平日練習,當天也難有好表現。一些可完跑的跑者,大概每週都會至少跑兩三次 10 公里以上的練習。若低於這個練習量,要能好好跑完 42.195 公里就頗困難。

第三點當然已太遲,不過前兩點倒還可以做。過了15 分鐘,因為有做到前兩點,稍為寬心了些,繼而開始想:馬拉松和創業其實很類似,兩者都需要毅力,要持續才會有成果,也是多數人不會輕易嘗試的。但完跑的訣竅,是否也適用到創業呢?

我還沒有創業成功過,所以無法回答。但若參考有經驗的人,也許還是可歸納一下。因此想起前陣子 Y-Combinator 合夥人Jessica Livingston 談投資467家新創公司後,觀察到的成敗因素 (中譯)。她列了幾個,不過我較有印象的是:

  1. 決心 (Determination)
    創業會遇到種種困難,並被各種人事物拒絕。決心包括韌性 (resilience) 及動力 (drive) 兩層面:前者是遇到困難不會受挫而退縮;後者是有足夠的動力持續的往前推進。

  2. 理念不合 (Co-founder Disputes)
    許多新創公司都因創業團隊後來想法不一致,卻無法有共識而分道揚鑣。在公司只有 23 人的情況下,失去一人可能就很嚴重,甚至導致公司瓦解。
  1. 做「有需求的」產品 (Making Something People Want is Hard)
    這是大部分新創公司無法做到的,也是早期最易失敗的原因。聰明和決心雖然重要,卻不夠充份。新創事業要能樂於和客戶、市場互動,改善產品,不然難逃被淘汰。

這三點和馬拉松有何關聯呢?要具備創業的「決心」,或許「找出自己的節奏」會有幫助。簡單說,你不會因旁人說什麼或做什麼、肯定或否定你,就亂了陣腳。創業通常始於某個想法、理念,但過程常會遭到各種拒絕,或遇到一些看似有利,實則偏離目標的機會,使自己背離初衷或核心能力。了解並保持自己的節奏,或許較可抗拒各種外在變化。

理念不合則反應著內部的不一致。也就是對該怎麼做、何去何從沒有共識。創業初期通常缺各種資源。其中一種無形、價值卻很高的資源,就是創業團隊的熱情及彼此相互支持的能力。馬拉松中,資源就是透過呼吸產生的能量,持續提供就可持續跑下去。而創業來說,或許也要持續、有意識的維持初衷或熱情、溝通大家的方向及優先順序,才有機會持久做下去。

「做有需求的產品」則是一種基本功,就和平常練跑一樣。若沒有把「滿足客戶需求」當成最根本的職責,平日就和客戶互動、保持對需求的關注以調整產品。就算是決賽日 (產品放到市場營運時) 拼命用撇步,可能也無濟於事。這是平常就要做,卻也最困難的事。

想著這些,慢慢掌握了自己的節奏,也開始跑得較順。雖然平日練習不足還是反應出來 (最後 10 公里頗痛苦的靠意志力撐完),最終還是在 5.5 小時內完跑。馬拉松的經驗能否用到創業,雖見人見智,不過願所有努力想自我挑戰的人,都可以順利完跑人生的馬拉松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