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November 18, 2012

業,增長廣大

這週發生一件趣事,讓我驚覺到不可因「惡小而為之」。

話說某晚全家到附近一家剛開的麵店用餐。店家是位親切的山西媳婦和她的台灣先生,坐定後才發現麵已賣完,所以改吃水餃。因第一次還不知量及口味如何,只簡單點一下。吃畢老婆仍有未飽之感。

老婆因此提議「那我們來吃泡麵好了」。話說,老婆和我都是「類」環保健康人士 (就是雖然無法 100% 做到,但還是嚮往這種理想),因此上次的泡麵時間可能要以「年」來計。月初去花蓮,老婆一度極想在民宿吃泡麵,但她也用極強的理智克制了。這次總算可一償宿願。

考量到泡麵會產生許多垃圾 (包裝袋、調味包、麵盒),處理垃圾亦有時間成本。所以我接著提議:「那我們就在便利商店吃好了」。反正現在都有用餐區,環境不錯,又可輕易丟垃圾,我倆也幾乎從未一起在便利商店用餐,算是新體驗。老婆一聽也說「好」。

我因有事較晚到,老婆已買了兩份一樣的杯麵,不過我一看就覺得「怎麼一樣?」心想:既然難得吃泡麵,當然要體驗些不同的,就再去看是否有其它選擇。一發現有更大、看起來更好吃的,也沒多想就拿了結帳,心理還覺得「這樣才對」。

覺得「好像不對」是開始泡了後,因為「好像有點多」。也在這時發覺,剛才短暫快速中拿的大碗泡麵,麵碗的材質是保麗龍,也是我一直避免的東西。但木已成舟,只能繼續。

因為是新體驗,一開始時還有小小的新鮮感,覺得有趣。拿出相機照下我倆吃麵的樣子,看起來開開心心的。不過一起吃完小碗杯麵,就開始後悔:好像已經飽了,第二碗其實不必要。但能怎麼辦?買都買了、泡也泡了,就硬著頭皮吃吧。

這時才發現,原以為更好吃的大碗麵,吃起來還有點辛苦。除了身體已飽,繼續吃會「撐」;心理對產生的垃圾,也開始有罪惡感。吃完我們都覺得不太舒服,要散散步。但因泡麵味道較重會口乾,半路上我們又升起解渴之念。正考慮是否要再回去買飲料時,我們意識到,這會花更多時間產生更多垃圾,終於決定回家。

回到家已 9pm 多,要開始做睡前準備了。出門前我們曾考慮自己煮或外食。當時的想法是:還有事要做,外食應該較快。不過事後看來,當初若在家應該早已吃畢,反而時間較多。我家妹妹也受到波及。當晚,她罕見的第一次睡覺時大便。據老婆推測,應該是受泡麵影響拉了肚。因嬰兒體質敏感,媽媽吃了不好的東西,透過奶水嬰兒可能立刻就有感覺。

所以我們這一對以「健康環保」自居的傢伙,是怎樣產生許多免洗垃圾、吃過撐的食物、晚上沒空做事、且讓自己四個月大嬰兒拉稀的呢?

分析起來,起因是一個簡單的「那我們來吃泡麵好了」。之後事情都很自然的發生。我注意到,因為平常自己就有些「偏好」或「習性」,一種幾近於反射的傾向性。一旦條件滿足,就會開始執行。但某動作的結果,可能又是下個動作的觸發條件,事情就接二連三的被啟動。

例如以我來說,我喜歡新體驗。因此一旦決定「吃泡麵」,就想讓這個體驗盡量值回票價,吃不同口味就變得自然。此外「求便利」的習性,也導致會想在外吃而非帶回家,但因此就要買附碗的泡麵 (產生較多垃圾)。老婆當初買兩份,則是因她都很體貼,會想要我也有一份。

簡單說,這些「習性」單獨來看,未必嚇人。喜歡嘗鮮、追求便利、或代人著想,都沒什麼錯。但因為是習慣,當不假思索的套在某個情境時,連鎖反應就接腫而來。而起因,只是個單純的「想吃泡麵」。

佛法中有個概念叫「業」,簡單說就是行為產生的影響。而「業」的特性之一是「增長廣大」。以我們常靠習性 (而非理性) 做事這點來看,為何增長就不難理解。因為一旦開始,後續的動作就會在條件滿足時,觸發預先寫好的程式,並產生一連串、結果難料的連鎖反應。這也類似於科學中的「蝴蝶效應」:東岸蝴蝶一振翅,可能引發西岸的風暴。

那要如何面對呢?多察覺自己的習性可能是第一步,留意自己腦中被寫好的程式為何,才有機會去修改或除錯。但若無法看出自己是被習性,而非意志所主宰的,要改變它可能就難。另個我學到的是,真的需要謹言慎行,因為哪怕是些微的開始,都可能滾成巨大的雪球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