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涉入生平第一件刑案的調查。細節就不贅述
,不過,參與其中的人,不僅花了許多時間及電話處理,也產生不少誤解、衝突、及心結。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大亂一場。體會很深刻的是,「溝通」的確困難不易、但也很重要。我們容易誤解別人,也容易讓別人誤解。
雖說「溝通」有時可當成一種可學習的技巧來看,但「溝通不良」只是形式上的說法,這兩天在反思此事時,發現更深層的問題,其實是缺乏一種「善意的能力」。
何謂「善意的能力」呢?這邊的「善意」指的是「希望他人好」的一種意圖,是相對於「希望他不好」的「惡意」。我的經驗和觀察是,「惡意」都是保留給敵人的
(或傷害自己的人)
。自己被傷害、或有損失了,人才會「希望他不好」(受懲罰或遭霉運之類的)。但對自己親近的人,認識的人,甚至一般的陌生人,通常不會「希望他不好」,或懷有惡意。
不過,「表達」和「接受」善意,我發現,其實需要有配套的「能力」。與其說它是一種特質,不如說它是可被學習、訓練、和培養的能力。不幸的是,這種能力,學校不會教,家裡也未必學得到。它的展現,因此常是一種隨機的、運氣式的存在。
為何這樣說呢?舉最簡單的例子:天下應該沒有父母會希望自己子女「過不好」,通常也會努力讓子女可「過得好」。這當然是一種「善意」。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父母與子女間的種種衝突:子女覺得被管、不被理解、不受支持等,而覺得父母煩、甚至「有問題」;父母也常覺得子女不聽話、或行為不佳。
這些衝突其實說明了光有意圖想對方好 (單純的「有善意」)
並不必然表示會有良好圓滿的結果。如何適當、有效的「表達善意」,亦很重要。從結果來說,這種「表達能力」有時甚至比「意圖」來得更重要。
同樣的,能去了解對方對自己的善意,也就是「接受善意」的能力,也是不容易的事。特別是在自己感到受傷、被剝奪、或因對方而失去些什麼的時候。我們很難理解或想像,為何對方一個傷人的動作、話語,背後的目的居然是「希望我好」。問題也常出在這,很多傷人的事發生時,做的人並不覺得、甚至知道自己在傷人,這並非動機的一部分,但我們的確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,做出傷人的事。
這樣的事一旦發生,受傷或受威脅的一方,自然就會開始懷疑並認定,對方是「存惡意」的。就算對方如何解釋或行動,都可能被繼續解讀為「他想害我」。此時就算對方是真心想幫助或挽回,這個努力也無法被看到,或發揮效果。這是缺乏「接受善意」的能力時,會發生的悲劇。
很有趣的是,我們常假設自己對他人的行為是善意的,但在自己受傷時
(即使對方不是故意的、甚至沒有意識到傷了人),預設假設卻都是「對方是惡意」的。很多衝突及誤解就這樣發生了,後續更多成效不佳、礦日費時的「溝通」,也接著而來。
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?我並沒特別的答案,也還在學習。只是體會到:若我們都能意識到,除了「善意」外,表達和接受善意的能力,亦是必要的配套措施,且是需要被重視、學習、甚至練習的能力。相信人與人間的關係,會更加的和諧、愉快、及自在。願大家都能重視並增進這種「善意的能力」。